该文于2020年3月1日发表于《经济日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3/01/t20200301_34372553.shtml),是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虚拟商务研究室在疫情期间行业与经济研究的第五篇文章。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的作用被激发和显现出来,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恢复生产、降低疫情传播、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成为抵御疫情冲击的重要力量。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以技术力量抗疫表现突出,如快手上线新媒体传播进行疫情防治,京东全力保障全国医疗民生物资供应等,发挥出特别的推动力。同时,疫情也倒逼企业和人们重视和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进程。
1. 社会数字化基础全面提升。由于居家隔离,大中小学全面采用远程教学、中老年人被逼着适应网上购物、在职员工普遍接入在线办公,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被疫情所迫适应数字化工作和生活,数字经济的国民基础得到全面提升。
2. 疫情改变了经营活动方式。线下企业活动开始向线上迁移,以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形式成为经营日常。比如快手通过直播帮助商家和农民寻找在线销售途径,与知名学府和教育机构合作上线丰富的直播录播课程等。此外,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等创新业务场景需求大幅度提升,院线电影由平台买断对观众免费投放,开启了行业变革的先声。
3. 无人经济和无接触场景发展加速。无人化服务、无接触配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无人商店、无人银行、在线医院等被更多人接受。受疫情推动,无接触物流模式在宝供、京东等一大批领先物流企业推出,迅速成为商业热点。
4. 疫情倒逼流通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疫情中,顾客购买力涌到线上,曾经布局过线上业务的企业,在线销售额大幅提升;具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也快速和第三方社会平台对接,补足线下。如步步高“小步到家”,上线一个小时突破1000单;京东生鲜春节期间销售同比增长了215%,全国卖出近15000吨生鲜产品。
5. 疫情引发供应链全链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度思考。平台型电商无稳定货源、无法及时配送;传统生鲜行业流通环节多、链条长、损耗大,抵御风险能力低;中小型生产制造业缺乏有效地供应链支撑,造成原材料缺乏或库存积压等。暴露出全行业在供应链的共性弊端,急需通过数字化提高供应链管控能力。
6. 社会职能机构数字化需求凸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疫情防控的各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还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打破信息壁垒。
危机暴露出医疗防控、社会治理和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短板,也加速推动整个社会的调整和进步。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建议:
第一、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演进,云资源逐渐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必需品。大部分云资源运营商的私营性质,使其公正性、稳定性、安全性受到应用者的担心。建议国家加大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社会企业的使用门槛,为企业提供安全与安心保障。同时,政府主导完善数字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企业在数字经济转型中的行为。
第二、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办公、数字化营销、网络培训和事务协同等;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尽量“数据跑路”、“一网通办”;鼓励数字化医疗体系;鼓励降低基层管理形式化内容,推动农村和社区数字化等。
第三、适当减免信息科技企业税收,发展数字技术。通过对信息科技企业减免税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中小微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数字技术的门槛。通过建立产业引导资金,联合社会资本,辅助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作为基础设施深入各行各业。
第四、加大国有投资力度,壮大全民所有制经济。对于原本经营良好、有一定区域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口碑的中小微企业,通过政府出资投资或使用物业作为资本进行公私合营的方式,加大公私合营的力度,加强社会抵御风险能力和对社会稳定的控制力。
第五、开启人文经济的数字化重建。中央2月23日会议实现17万人同时视频参会,给全国做了示范,也对社会人文建设和人员培养提出了数字化方向。“数字化”导向将化为具体的要求和指标落到人员培养、素质教育、干部考核等各方面,全面建设“数字化”中国。
【作者:田歆(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虚拟商务研究室主任助理)、蒋作梁(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虚拟商务研究室供应链金融团队兼供应链信息化团队负责人)、汪寿阳(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虚拟商务研究室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