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成思危先生出席国际金融论坛(IFF)第3期领袖对话会

  • 发布于 2014-07-01
  • 2666

62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3期领袖对话会在京举行。主讲嘉宾包括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成思危,理事长戴相龙,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以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等。

会上重点讨论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我个人的估计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十年里基本实现。”成思危日在会上表示。成思危认为,人民币基本实现国际化应达到四个目标,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应大大提高,现在美元的国际化指数是53.2,欧元是23.6,而人民币只有0.87;二是人民币在贸易中成为结算货币,不仅用于贸易结算,还要用于支付;三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能够自由兑换,四是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最后成为储备货币,进入SDR(特别提款权体系)。

                              chengsiwei-lingxiuduihua.jpg

成思危还表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应推动三方面工作,改革汇率制度、资本项下可兑换以及资本项下开放。

戴相龙则表示,考虑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涉及到对人民币对信心问题,这是比经济总量更复杂,牵涉到政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多时间可能是10-15年。而且,人民币需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体系(SDR),成为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之一,目前这一特别提款权是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组成。而且,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基础,还要实行中国金融产品的国际化、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也表示对人民币国际化态度乐观。他透露工行在海外共2400亿美金的总资产中,其中20%已经是人民币资产,有20%对利润都来源于人民币业务。而人民币2000年时在国际结算中排名时29位,现在已经上升至第5位;2010年中国贸易出口2%是人民币支付,现在已经是25%。他倡导金融机构要为海外离岸人民币开发更多产品,预计将来海外还会有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大宗商品诞生。这样,人民币才能像水库而不是像河流那样在当地沉淀下来,最后成为储备货币。
   
与会嘉宾的基本共识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必然之路。(参考资料来源: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