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由广东省总工会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广东职工大讲堂第二场在南方传媒大厦报告厅开讲,主任成思危先生担任主讲嘉宾,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兴瑞出席活动。
成思危的演讲主题为“如何让经济发展惠及民生”,他希望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生活、收入、健康都能够得到保障,“我希望广东不断地繁荣,成为其他省份学习的榜样”。
成思危还为广东如何充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提出建议。他说,广东要继续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广东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要充当内地对外开放的桥梁”。
成思危纵论中国经济形势、支招广东改革发展、分析股市楼市现状,整场讲演深入浅出、专业而全面,让职工们直呼“很解渴”。
为广东支招 粤要充当内地对外开放桥梁
“我可能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因为我不在广东工作,但是广东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现场提出的“广东如何充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的问题时,成思危谦虚地回应。
“可以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是获益最大的省份之一。”成思危称,广东过去30多年得益于改革开放,因为广东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信息、物流各方面都比较畅通,吸引外资也比较多,特别是珠三角发展很快。“广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谈及广东发展现状时,他说,广东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因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广东已经很难存在了。“腾笼换鸟计划,也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迫切需要推动的工作。”
“现在要做的是,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这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到过前海、横琴、南沙,这些地方现在在做的事情,都是对珠三角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事情。”成思危表示。
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现状也引起了成思危的注意,他认为,在广东省内,如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产业转移、替换,使欠发达地区尽快赶上去,这也是广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广东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并且把开放和对内地的联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为内地对外开放搭建桥梁。”成思危对广东寄予厚望。
谈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在回答听众“对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看”的提问时,成思危说:“我们正从高速经济发展周期进入中速发展周期,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稳定增长期,增速为7%—8%之间,预计在2019年会达到顶峰,随后会保持6%—7%的增速。”
“中国目前的年增长率,在世界上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还是中高速的发展。当然没有前些年那么高,但是我觉得总体来看,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成思危对中国经济持审慎乐观态度,他认为当前面临的问题还只是局部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
成思危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属于中高速发展,但是发展速度波动很大;第二阶段是属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速将近10%,但其中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从2013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新的经济周期,叫作稳定增长阶段。这个周期的经济增长每年在7%—8%,到2019年可能会高一点。以后会逐步下降,预计到下一个经济周期,可能是平均6%—7%的增长速度。
为什么2019年会高一点?“经过五年的工作,特别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逐步取得效果,另外主要领导也会增进治国理政的能力。2018年换届以后,一批新的领导进入工作领域,也会更好地发展经济,所以2019年会高一点。”成思危解释说,但是由于基数越来越大,再想实现比较快增长,难度增大。他同时提醒说,这只是预测,并不一定准确。
论惠及民生 民众收入要和经济同步增长
“认为只有国家富了,老百姓才能富,所以国家先集中大量资源,先生产后生活,将国家利益和老百姓利益看成是矛盾的,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成思危认为,国强民富和民富国强是一个概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也就是说,要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合理分配给老百姓。
“人民群众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暗含什么意思?就是目前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块的分配格局中,不要减少人民群众的这一块。”在成思危看来,去年经济增长7.7%,城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接近这个数据,基本做到了人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那如何做到人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对政府而言,就要让工资和物价挂钩,即每年增加的工资收入,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根据物价水平进行折算,使人民拿到手的工资收入实现实实在在的增长。成思危说:“虽然目前全国省市最低工资已经和CPI挂钩,但整个工资水平还没有和CPI挂钩。”
在企业层面,成思危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职工的收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一些认真的研究。虽然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如果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差距依然巨大。”成思危介绍,以每个劳动力每年所创造的增加值来计算劳动生产率,十大农业生产国中,美国、法国、日本每人每年创造的增加值是3万到5万美元,中国每人每年只有300美元到500美元,为美国的1%或几十分之一。而在十大工业国中,中国的职工人数是2亿人,创造的增加值为22万亿,每人每年创造的增加值为11万,约等于德国的1/5,美国的1/8。与此同时,中国职工创造出来的增加值还要分成三部分,政府通过税收拿走一部分,企业要留一部分,剩下的才给职工个人。“因此,如果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想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是很难的。”
那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成思危为企业支招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靠投资,还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改善管理,提高职工的纪律性、技术水平、知识水平,通过管理、教育、科技等综合要素水平的提高真正使职工有更高的收入。
对职工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保障之外,要充分盘活闲置资金,通过投资理财使其变成财产性收入。在提高职工财产性收入促进消费方面,成思危尤其强调,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同时完善社会救助,根据工资收入来匹配保障水平,使人民提高收入敢消费。
花絮 “我与广东有深厚的情缘”
“我是广东省总工会的老职工,1951—1952年,我在省总工会工作了一年。”成思危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他深情地表示自己与广东有一番深厚的不解之缘,这也回答了他为何欣然接受广东省总工会邀请前来开讲。
据成思危回忆,1951年,16岁的他响应中央号召,从香港回到内地,第一站便是广州,经过一番学习培训后进入广东省总工会工作。“当时广州解放以后,北方的同志和广东的工人同志因为语言不通没法沟通,都要通过翻译。广东工人听不懂普通话,北方同志听不懂广州话,所以当时中央从香港动员一批学者回来广州当翻译,我就是其中一个。”一年后,他又响应国家号召,以选调生的身份进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学习。
焦点
楼市拐点已现? 成思危:买得起时就买
在成思危演讲结束后,现场互动热烈,许多职工朋友希望获取投资建议。第一个获得提问机会的听众问了关于“楼市拐点是否已出现”,成思危认为中国房地产仍将维持发展态势,因而他建议有购房能力者现在趁早下手。
他说,因为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加快推进的进程,起码在20年内,中国房地产还将处于发展态势。“因为有这么多人要进城,有700万大学生有住房需求。”
成思危同时指出,目前有些地方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这是不可持续的。房价在个别城市有适当的调整、下降,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想指望下降到你买得起,这不太可能!我的建议是买不起的时候就租房,买得起的时候就买。”
他还认为年轻人要转变观念,不要想着一毕业就买房,这是不现实的,除非啃老。他建议可以先租房再买房。“我们要支持买首套房的人,采取的办法就是降低首付款、优惠利率、递增式还款。买不起房子的人,政府要提供公租房。”
股市为何持续低迷? 成思危:股民对股市缺乏信心
“中国股市为何持续低迷?未来的投资机会在哪个领域?”面对微信网友的问题,成思危直言中国股市其实是信心问题。对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低迷,成思危认为是由上市公司的质量、投资者素质以及对股市的监管三方面造成的。
“股市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成思危说,上市公司的质量短期是用财务绩效来评价,长期是用公司治理来评价。短期内,它的收益应该高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平均值,而目前很多公司低于这个均值。长期看,就算上市公司是赚钱的,但它是内部利益输送,对外部投资者没有给予合理的回报,公司一股独大,产生了虚假信息、内部交易、恶意操纵市场等问题。
其次,对股市的监管最重要的是信息透明,否则投资者都不知道上市公司的动向,肯定会出事。近年出现的很多违法事件,都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再次,目前股市以散户为主,无论是信息的掌握程度,还是经验等方面,散户都是股市的弱势群体,容易跟风。涨的时候容易忘记风险,跌的时候又容易怕不会再涨起来,都偏向投机和短期投资,这样就很难有一个稳定的股市。
人物侧写 成思危对新生事物保持浓厚兴趣 马不停蹄赴腾讯阿里调研互联网金融
尽管年近耄耋,成思危仍精神矍铄,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里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需要佐证观点时一串串数据脱口而出。此番来粤,他的行程安排特别紧密:为了了解当前炒得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演讲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赶赴深圳腾讯公司调研,下周他还将前往阿里巴巴。
“现在余额宝、理财通吸引了大量储户注入资金,从提高老百姓收入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确实有好处。但是如何防范它们带来的风险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成思危说,如何让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是他此番调研的主要目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一定会对传统的商业模式、银行模式,甚至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应对,很可能就会落后。”
“文革”期间自学4门外语,46岁放弃化工转学工商管理,此后又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对新生事物一直保持浓厚兴趣,密切关注经济民生,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位专家型政治家给人的最深印象。(资料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