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雄

  • 发布于 2015-08-30
  • 3183

 

爸爸,你真的离开我了吗?2015年7月12日以来的每一个午夜梦回时,我的眼前总是会出现你睿智的双眼、慈祥的笑脸,于是撕心裂肺的悲痛像潮水般一次次淹没了我......

书香与歌声

      我6岁以前,父亲回到家里时,经常把我抱在膝盖上,陪他看书、工作,有时他突然意识到我已静静地坐了四五个小时没动了,就会把我放到小板凳上说“小妹真乖,爸吹笛子给你听吧”,这是我最爱的时刻。   从小到今天,我们家里最主要的家当就是书架及各种题材的书籍。他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买书,旧的书架放满了,爸爸会利用休息日自己做书架,让哥哥帮忙刨木头。一排不够就放两排。到现在,我家到处都是书,就像一个图书馆。他从来不让我们扔一本书,每次搬家最重的工作就是整理书,他却乐此不疲。我和哥哥很小就认字看书了,爸妈把我们看过的几百本小人书都捐给了我们住的大院,供所有孩子们阅览,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给予、分享是如此快乐,父母从此在我心中播下了行善的种子。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小时候家里条件和其他知识分子家庭一样艰苦,父母带着我们兄妹俩及外婆一起生活,,每月定量供应的肉、米、面都很紧张,但当时的我没觉得丝毫的苦,一直过得很快乐,每到节日都能穿上母亲用窗帘布亲手缝制、并绣上花的连衣裙,周末父亲娴熟地拉着手风琴,教我唱《英文歌曲101首》里的歌曲,如《老黑奴》、《红河谷》、《友谊地久天长》等,他与母亲一起放声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敖包相会》,用俄文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赞》等。我总是让父亲为我一遍遍地边拉边唱:“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首歌叫《勘探队之歌》,除了因为旋律动听,我更主要的是爱看他那意气风发、为理想燃烧的表情。

永远在工作、在路上

      儿时唯一伤感的事就是经常和母亲、哥哥一起送父亲出差。节省时间,他总是选择晚上的火车,我被他拉着手,一路小跑地试图跟上他的步伐,走到公共汽车站,我总是泪眼朦胧地一直看着他那伟岸坚毅的背影,被公共汽车摇摇晃晃地带走,直到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年365天他经常出差300天,到各地的化工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他因此走遍了祖国大地。每到一处,他总会沿途拍些照片,记录下他的足迹。

      即使后来当了民建主席,他几乎走访了每省的民建组织,作为国家领导人和世界知名学者,他几乎走遍了全球的五大洲。他连续6年应邀出席达沃斯,虽然旅途十分劳累,但为了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他不辞辛苦,即使在得病的2014年,他还到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台湾等地讲学,传播中国正能量的声音。
     父亲的工作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家吃的每顿饭都不超过5分钟,每天都要上网查阅资料、指导学术研究,每个周末、假期都在写文章、写书,从来没有休息或休假。他于2007年得了癌症,除了做手术期间,其它时候就没有停止过工作。包括这次,从2014年10月底因为肝癌晚期住院治疗,他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上网1小时,回复工作邮件,浏览新闻。在病床上,依然完成了《成思危论虚拟商务》、《虚拟经济发展史》等书稿的审阅工作,还口述了5000字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但每次与民建领导、学者、学生、秘书讨论完工作后,医生总是要求他减少接受探视和说话,也只有我们亲人才能看到他有多么疲惫。

自强不息、爱国舍我的英雄情怀

      我父亲16岁放弃阔少爷的生活,从香港逃回大陆投身祖国建设,与父母30年不能相见。在文革中他说成有海外特务嫌疑,被下放关在牛棚里,只让读《毛泽东选集》,他就把《毛选》翻译成英文;有段时间为了打压他,让他去烧锅炉,他就好好研究了锅炉的构造,研究如何提高性能,写出了一本《锅炉学》,我无法想像他这样一个满怀报国之心的青年,受到这样的冤枉,也不知哪天才能拨云见日,竟能这样积极地对待人生的巨大挫折。他的才华与理想被压制了近30年,他在46岁时,觉得祖国需要管理人才,他又再次背井离乡,前往美国留学,靠吃方便面和可乐,靠他的聪明与勤奋,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管理学的硕士学位。我们从每几个月他寄回的录音信中,没听到过他叫苦。 他毕业时,美国的化工巨头想聘请他作顾问,每小时付他300美元,他回绝了,毅然回国,他在国内的工资只有100多元人民币。  

     在他还没有担任化工部副部长之前,我曾悄悄问他:“爸,如果你知道你会经历这些磨难,知道奶奶会因为思念你而积郁成疾,再也无法相见,你还有机会重新选择16岁后的道路,你还会选择回国吗?”他丝毫没有犹豫说:“我还会的。没有办法,当祖国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只能放弃家庭”。我扪心自问:自己能为了理想放弃家庭吗?能乐观坚强地熬过近30年被压制的艰难岁月吗?恐怕常人都无法做到。

      从2014年12月开始医生就告诉我们,父亲病情严重,要随时做好准备,他可能等不到春节了。他先后进出重症病房六次,每次从死神手下出来,他都坚信下一次还能战胜,直到第七次。我去医院陪他时,问他今天感觉怎么样,他的回答是“今天没有发烧”。从他2007年得癌症后,他就说之后的每一天都是赚到的,所以他不听任何人劝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今年6月的时候,他在病床上用已经沙哑的声音对我说: “你要学老爹心红胆壮志如钢”。我现在明白了,虽然他80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完成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工作,他活的每一天都没有浪费,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成家的传家宝就是“自强不息”四个字,爷爷在父亲12岁时传给了他,父亲在我12岁时,又把这四个字写在送我的笔记本上,从此我一直用它来指导我的生活。我的学习、工作从没有依靠过家里。爸爸,你既是个乐观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个信念坚定的行动派,你是我的英雄,我的榜样。

爱的传递

      父亲是个慈祥、为他人考虑、幽默智慧的人。我和哥哥从没见他和母亲吵过架,他也从没有严厉地批评过我们,他一贯尊重我对学业、事业、婚姻的选择,1992年我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去了一个创业公司学习三维动画,他和母亲都很支持。他对我们的教育都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我看着父亲40岁学日语、67岁学西班牙文, 表妹从意大利到中国旅行时,他风趣地与她说意大利语,我和他常常用英文说我俩的悄悄话。父亲会七种语言,他的好学精神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去年12月他病重后,我决定抽空学习油画,每周与他分享我的进步,当我为他创作了一幅《风荷》的作品时,他赞许地说:“不错,你可以好好画下去。”

     在他重病的日子里,我一直没有让他看到我的眼泪,后期为了让他节省体力,我尽量不让他讲话,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旁看书、画画。他总是带着歉意地对我、我先生及哥哥说:,“你们再坐一会探父监就回家吧”,我总是回答他:“我们愿意这样一直陪着你、看着你”,我把“只要你别离开我们”这后半句话咽到肚子里。我多么希望他能再奇迹般地好起来,我可以再与他讨论我们所喜欢的音乐、电影、文学艺术作品和最新的科技发展。

      平时他不轻易表达对我们的感情,但在他离世的十天前,他艰难地口述了一篇《贤妻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分贡献,四面周全,五分医术,六分厨艺,七分孝心,八分自信,九分节俭,十分善良”,这是他对我母亲最大的赞扬与感谢。

      7月10日早晨,医生查房时问他有什么感觉,我有生第一次听到他说“我累了”。在他昏迷前,他却没忘了嘱咐我“晚上回家要注意安全” 。我告诉他我不回家了,我会一直陪着他。那一夜我和他几乎都没有合过眼,我看到他在留恋地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我们。第二天早上10他开始昏迷,14小时后,他毅然地走了,我理解他:不能工作他就不愿苟活,也不愿拖累照顾他的人们

      小时候我一回家就投入爸爸的怀抱,长大后最爱的也是环抱着他的腰,把头靠在他的胸口,他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那是我感觉最安全、最幸福的时刻。现在轮到我握着他那瘦弱的、布满针眼的手,在他耳边轻声地说:“爸,你放心地走吧”。    

      在梦里,我哭着找他,这时仿佛听到他说“小妹不哭”,他温暖的手像在我儿时那样轻柔地帮我擦掉泪珠,于是我慢慢展开身体,化作一朵硕大的莲花,托着他升入云端,而他微笑着俯瞰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与人们......



作者成卓  成思危先生爱女、民建中央妇女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爱心火炬基金发起人兼主任、北京市人大常委、全国青联常委